欢迎访问青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当前所在位置: 学院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诚实守信”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更是新时代大学生立身为人、成长成才的必备品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青年大学生,应该诚实守信,以无愧于自己的灵魂,无愧于伟大的时代,为此,我们向广大同学发出以下倡议:

一、诚信为人。忠诚正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恪守承诺,真诚相待,倡导良好社会风气,不虚伪,不欺诈。

二、诚信处事。言必信,行必果,过而能改,不做假,不做伪,不隐瞒事实真相,不追求一己之私。

三、诚信求知。崇尚科学,尊重规律,追求真理,实事求是,考试不作弊,论文不抄袭,不散布不负责任的言论。

四、诚信贷款。客观如实表达国家助学贷款借贷意愿,勤俭节约,按时足额还贷,不提供虚假证明材料,不恶意拖欠国家贷款。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容,家无信必衰,国无信必危。让我们行动起来,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积极营造“人人尚诚信,处处讲诚信,事事守诚信”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实际行动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


附: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一】

诚实守信原则,亦可简称为诚信原则。

道德是社会的道德,自然人的生活不需要道德,只有社会人的生活才需要道德来调节。因此,“调节社会人际关系’,是道德的基本功能。至少在一定的范围内(例如部落、家族、社区等等),人与人的相互合作是人类社会得以结成、延续和发展的前提,而社会合作的道德前提显然是诚信——人与人之间倘若普遍地缺乏真诚、互不信任,甚至尔虞我诈,还何谈合作呢。因此,没有诚信,就合作不起来,也就没有机会,也就没有社会的人、没有社会的道德了,当然也就没有道德的其余规范了。在中国历史上,从孔子提出的“足食、足兵、足信”的治国方略和“民无信不立”的德治思想,到孟子揭示的“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的最高原则;从儒家经典《大学》所宣扬的“诚意正心,格物致知”的道德修养论,到“独尊儒术”的董仲舒所创立的“三纲五常”说(“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确凿地证明了诚信乃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源头和精髓。古人有云:“君子诚之为贵”,君子“言必信,行必果”。可见,在华夏先人看来,要做个道德高尚的“君子”,就必须具备诚实无欺、真实无妄、信守诺言、讲究信用之类宝贵的诚信品格;反之,任何口是心非、言行不一、言而无信乃至背信弃义等两面派行径,实属小人之恶德。今天,我们立足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继承这一传统美德,把诚信原则确定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本原则之一,实乃势所必至。

诚实就是表里如一,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守信就是信守诺言,讲信誉,近信用,忠实履行自己承担的义务。诚实和守信是统一的。守信以诚实为基础,离开诚实就无所谓守信。诚实守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人和人之间正常交往、社会生活能够稳定、经济秩序得以保持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诚实守信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道德建设的重点。然而,我们 今天所讲的“诚信”,是在公正原则指导下的“诚信”,是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诚信”,它特别看重行为主体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公共生活领域履行义务的社会信用。当今社会信用危机的要害,就在于逃避履约义务,破坏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从而背离了现代道德的目标即社会公正。人们对信用危机的鞭挞,对诚信的呼唤,说到底,就是对社会公正的追求。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立身之本、成事之基、发展之道。 构建和谐社会,个人需要诚信,集体、社会也需要诚信,国家更需要诚信。只有人人讲诚信,取信于他人,给他人以信任,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都以“诚实守信’,作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别人。它的显著特点就是讲直话、做真事,不为私利而欺骗别人。在我国历史上,“诚信”一直被尊为美德。孔子曾强调:做人要“敬事而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他还提倡:“言必信,行必果”。孟子也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在现代社会,能否做到诚实守信,不仅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和道德觉悟,更重要的是还会影响到一个人一生的前途和发展。只有诚恳老实,有信无欺,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实现人生的价值。

诚信既是个人的道德修养,也是治理国家的根木原则。 苟子曾明确指出:“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至诚则无他事矣”,“政令信者强,政令不信者弱”。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缺乏诚实守信,人们不能真诚地对待人或被人真诚地对待,就会造成信任、信用、信誉的缺失和危机,人与人的正常关系就会被猜疑、猜忌所替代。如果人们丧失羞耻之心,都想方设法以各种欺骗的手段获得利益,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就无法进行,和谐社会的正常秩序也就根本无法建立起来。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诚实守信还关系到我国的国际形象和声誉,己成为我国公民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条件。因为没有人愿意与诚信道德低下、缺乏信任感的对手打交道,也不情愿把资金投入到一个社会诚信危机严重的国家。

义和利,也是我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一对重要范畴。“义”,一般是指人们的行为符合一定社会的公认标准;“利”,则主要指物质利益或功利。利是义的存在基础,义是利的价值导向。讲诚实必须守信誉,言利必须先讲义。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是做到诚实守信的前提,而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又必须以诚实守信为保障。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基本要求的新概括。它的提出主要是针对不规范的经营、不规范的交易、不规范的生产、不规范的竞争时有发生,一些人在私利的驱动下,坑蒙拐骗、偷工减料、假冒伪劣、不讲信誉、不履行合同、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虚报政绩等突出问题。树立和坚持“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必须教育公民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做老实人。做老实人是做人的根木原则,体现了一个人的人格和品质。每个公民都应当做到实事求是,胸襟坦荡,光明磊落,开诚布公,不讲假话空话大话套路,诚实劳动,忠于职守,堂堂正正地做人。二是要办老实事。诚实守信的要旨在于忠诚老实,诚实无欺,信守诺言,既不自欺,也不欺人,讲信誉,守信用,忠实履行自己承担的义务,老老实实地办事。每个公民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无论在什么场合,都应当把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言必信,行必果,办老实事作为为人处事的根本准则,坚决反对口是心非、吹牛浮夸、弄虚作假、坑蒙拐骗、制假售假、短斤少两、投机倒把等不道德行为。三是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和保护公民个人合法利益,这是社会主义义利观所倡导的基本原则。在这里,“义”主要是指符合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原则和道德要求的言行,“利”则是指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木利益、长远利益和国家的整体利益以及在此前提下合法的个人利益。

在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中每个公民都要正确理解和把握义与利的辩证统一关系,自觉坚持社会主义的义利观,做到见利思义、先义后利,以义导利、为义舍利,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反对重利轻义、先利后义、见利忘义,或者是只讲索取、不讲奉献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小团体主义等歪风邪气,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



【延伸阅读二】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统称。泛指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用,一诺千金等等。但一般主要是指两个方面:一是指为人处事真诚诚实,尊重事实,实事求是;二是指信守承诺。

《礼记·祭统》:是故贤者之祭也,致其诚信,与其忠敬。《北齐书·尧雄传》: “雄”虽武将,而性质宽厚,治民颇有诚信。《新唐书·曹华传》:“华” 虽出戎伍,而动必由礼,爱重士大夫,不以贵倨人,至厮竖必待以诚信,人以为难。叶适 《太府少卿李公墓志铭》:故参知政事吴兴、李公 ,以诚信质直事孝宗 。郭沫若 《苏联纪行·六月三十日》:一位大领袖倒不在乎每宴一次客,一定要来一套大演说的。诚信已孚,思想已移诸实践,不说话比说话还要伟大。

诚的含义

“诚”,是儒家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立身处世,当以诚信为本。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诚”是一种美德。《名人名言》∶“诚即天道,天道酬诚”。言行须循天道,说真话,做实事,反对虚伪。意思为诚实。

信的含义

《说文解字》认为“人言为信”,程颐认为:“以实之谓信。”可见,“信”不仅要求人们说话诚实可靠,切忌大话、空话、假话,而且要求做事也要诚实可靠。而“信”的基本内涵也是信守诺言、言行一致、诚实不欺。“诚”主要是从天道而言,“信”主要是从人道而言。故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本是自然固有之效法天道、追求诚信,这是做人的道理、规律。二者在哲学上虽有区别,但从道德角度看,“诚”与“信”则是同义等值的概念,故许慎在《说文解字》云:“诚,信也。”“信,诚也。”基本涵义都是诚实无欺,信守诺言,言行相符,表里如一,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在一般意义上,“诚”即诚实诚恳,主要指主体真诚的内在道德品质;“信”即信用信任,主要指主体内诚的外化。“诚”更多地指“内诚于心”,“信”则侧重于“外信人”。“诚”与“信”一组合,就形成了一个内外兼备,具有丰富内涵的词汇,其基本含义是指诚实无欺,讲求信用。

千百年来,诚信被中华民族视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在基本字义的基础上形成了其独具特色并具有丰富内涵的诚信观。信的意思是相信。

“诚”与“信”作为伦理规范和道德标准,在起初是分开使用的。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庸》中也说:“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信的基本含义是指遵守承诺,言行一致,真实可信。

最先将“诚”与“信”连在一起使用的是在《逸周书》中:“成年不尝,信诚匡助,以辅殖财。”“父子之间观其孝慈,兄弟之间观其友和,君臣之间观其忠愚,乡党之间观其信诚。”这里的“信诚”实际上表达的是“诚信”的意思。就是说,从一般意义上,诚信是指诚实不欺,讲求信用,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真诚相待。





上一篇:2020年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方案

下一篇:公 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