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青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当前所在位置: 学院首页 > 党建工作 > 品牌专栏 > 正文
“语泉相助,荧光相行”志愿活动实录(七)

【志愿者风采】

简介:2024级翻译班卢湘

个人座右铭:愿如风有信,长与日俱中

 

【活动实录】

一、活动背景

1. 活动目的:以英语版古诗《江雪》为教学载体,通过“诗词解析+语言转化+情景演绎”的模式,帮助小学生在理解中文诗意的基础上掌握英语表达,同时感受古诗的意境美与英语的韵律感,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与英语语言学习的深度融合。

2. 活动时间:2025年10月10日

3. 活动地点:西宁市城北区泉湾小学

4. 组织单位:青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生党支部、西宁市城北区泉湾小学

二、活动过程

1. 具体内容:先以中文朗诵《江雪》导入,通过“雪天里有什么”“诗人为什么独自钓鱼”等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意境;再聚焦核心英语表达,如“a lonely fisherman”“Is fishing snow in lonely boat”,逐句讲解中英对应逻辑,最后引导学生用英语完整朗诵并演绎诗句场景。

2. 活动开展过程:

1. 意境铺垫:播放雪景视频,让学生感受“蓑笠翁”的形象,建立对古诗的直观认知。

2. 语言学习:将英语诗句拆解为“核心名词+动作短语”(如“fisherman”“lonely”),带领学生跟读并标注重读词,通过“拍手打节奏”的方式强化韵律记忆。

3. 情景演绎:让学生分组扮演“诗人”“渔翁”“雪花”,用肢体动作表现“独钓”的静态与“雪花飘落”的动态,同时脱稿说出对应英语诗句,老师通过“动作是否贴合意境”“发音是否清晰”进行即时指导。

3. 本次活动特色亮点:以“实物+情景”双驱动为核心亮点,通过“道具触摸+角色代入”打破古诗与英语的双重距离感。例如让学生模仿“飞鸟消失”的动作,边做动作边说英语诗句,将抽象的语言转化为具象的体验;同时设置“诗意小画家”环节,让学生画出理解的《江雪》场景,并在画旁标注英语关键词,实现“语言+艺术”的跨学科融合,让学习更具趣味性。

三、活动成果

4名英语专业志愿者带领11名三年级学生开展45分钟的英语版《江雪》教学活动,完成诗意解析、英语词句学习及情景演绎。活动结束后,85%的学生能完整、有节奏地用英语朗诵《江雪》,70%的学生可结合动作演绎诗句,且能准确说出“lonely fisherman”“path”等核心词汇的含义,实现了“理解诗意、掌握表达、感受意境”的目标。

四、活动总结

1. 志愿者感悟:参与此次英语古诗教学,让我对“跨文化教学”有了新的理解。原本担心三年级学生难以兼顾“古诗意境”与“英语表达”,但当看到他们认真地用英语说出“fishing alone”时,我意识到“体验”才是最好的老师。有个孩子在画纸上把“雪花”画成跳动的英语字母,这种充满想象力的结合,让我明白教学不是单向灌输,而是引导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连接不同的文化符号。这次经历也让我更清楚,作为语言学习者,不仅要会“说”,更要会“传递美”。

2. 问题反思:部分学生对“lonely”与“alone”的语义区分不够清晰,在表达“独钓”时容易混淆;此外,情景演绎环节的分组时间较紧,个别小组因分工不明确,未能充分展示诗句内容,影响了整体效果。

3. 改进建议:

1)语义对比强化:下次教学中加入“情景对比”小游戏,如让学生分别表演“一个人孤单地坐着”(lonely)和“一个人专注地钓鱼”(alone),通过动作区分词义。

2)提前分组规划:活动前发放“角色卡”,明确每个小组的“朗诵者”“表演者”“道具员”分工,预留5分钟小组讨论时间,确保演绎更有序、完整。

【灵魂叩问小事件】

作为志愿团队的一员,这次教小学生英语版《江雪》的经历,彻底改变了我对“英语教学”的认知。出发前我反复打磨英语台词,生怕学生听不懂,却忽略了古诗最核心的“意境”。直到有个孩子指着窗外的落叶说:“老师,这就像诗里的雪,轻轻的。”我才突然醒悟,语言只是载体,让孩子感受到“美”才是关键。

活动中,一个平时不爱说话的孩子主动扮演“渔翁”,虽然英语发音不算标准,但他佝偻着背、专注“钓鱼”的样子,却让所有人感受到了“孤舟蓑笠翁”的韵味。那一刻我明白,教育不是追求“完美的表达”,而是唤醒孩子内心的感知力。当孩子们用英语朗诵诗句时,我听到的不仅是语言的碰撞,更是文化的传承——原来,一首古诗、一种语言,真的能在孩子心里种下“美”的种子。

这次活动,与其说是我们教孩子英语,不如说是孩子教会我们“如何用更纯粹的方式传递知识”。未来再开展类似活动,我会把更多空间留给孩子,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动作和想象力,去连接语言与文化的桥梁。

上一篇:“微光如炬,筑梦童年”关爱自闭症儿童志愿服务活动感悟(十五)

下一篇:“语泉相助,荧光相行”志愿活动实录(二)